我理财:技术分析到底好用不好用?

2023-02-14 16:59:05
604次浏览
取消
回答详情
搞钱啊
2023-02-14 16:59:18

雷达证券:技术分析到底好用不好用?

技术分析发展到现在已经超过了100年的时间了,但这么多年来有关技术分析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巴菲特曾说过,当他发现把走势图正着放和反着放得出来的信息都一样的时候,他就知道技术分析没有用了,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也曾讽刺到技术分析对预测过去非常有效。然而在投资圈中,如果你仔细观察身边的朋友会发现技术分析非常受欢迎,我自己身边就有不少做技术分析长期获利的大神,而且技术分析不仅深受咱们散户欢迎,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也是爱不释手,在2012年的一个调查报告中显示,有1/3的股票基金都会在交易中使用技术分析作为重要的投资依据,一边是各个华尔街大佬的嗤之以鼻,另一边是万千投资者的坚定信仰,那么技术分析到底行不行呢?

咱们先来说一下什么是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是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指标来解释市场上各个参与者的行为并对股价进行预测的方法,在过去超过100年的发展中,技术分析页面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指标,比较常用的指标包括相对强弱指数RSI,移动平均线MACD等,技术分析多年来经久不衰,确实是因为它有很多独到之处,也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比如技术分析上手比较简单,你不需要有太多的金融和财务知识,也不需要了解宏观经济,甚至你都不用知道一家公司具体是干嘛的,也能通过技术分析来赚钱,而且技术分析能够给出较为明确的进场和出场时间,这对于急需明确指导的新手以及频繁交易的trader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

不过上手是否简单,思路是否吸引人这些还都是次要的,人们用技术分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能赚钱,能赚钱这事可不是我说的,而是有众多论文研究回测数据客观验证的,虽然说也有不少研究反驳技术分析能赚钱的观点,这个我一会还会说,但是支持技术分析的论文研究一个个说的掷地有声,也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最有说服力的是David等三位作者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们研究了超过1万个由基金经理管理的投资组合,在这些组合中,有1/3的基金经理使用了技术分析,其他2/3完全没有使用技术分析。研究发现,这些使用了技术分析的组合,投资表现的平均值和中位数都要比没有使用技术分析的组合要好一些,而且这个结论在统计学上是有效的,排除了巧合的可能性。还有一个结论很关键,就是在下跌的市场环境中,两者的投资表现的差异最为明显。

除了上述论文外,学术界还有不少研究支持了技术分析的有效性,比如Andrew等三位作者在2,000年发表的论文《foundations of technical analysis》中发现,技术分析确实可以为交易者提供额外的交易信息,而且这种现象在纳斯达克交易的股票中尤为明显,不仅学术界用事实论证了技术分析的可行性,市面上技术分析的大神也在用实际行动给投资者们展示了技术分析的赚钱能力,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受技术分析的祖师爷利弗莫尔了,他在100年前就用技术分析这一套方法,在股市中赚了上亿美金,还成功预测到了1929年的大萧条,他的这套方法也用至今,仍然被投资者们所津津乐道,其实有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因为技术分析并不是什么玄学,它是有一定的理论支撑的,认可技术分析的人认为股价走势,尤其是短期的股价走势就是市场上买卖双方博弈的结果,所以决定价格走向的因素本质上就是买卖双方心理的博弈,而人类的心理又是有一定的可预测性的,所以股价走势也会有一定的可预测性。技术分析本质上就是预测人类的心理,找到心理上的可预测的规律,然后总结经验得出来的一套方法。听起来好像技术分析是这么个道理。

但是无论是技术分析的回测数据还是他的理论支撑都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市场上也有很多人认为,技术分析完全就没有用,他们也从客观数据,和理论支撑两个方面,驳斥了技术分析的有效性,被引用最多的就是David Aronson在07年出版的著作《evidence based technical analysis》,David通过一系列的统计学方法,移除了数据挖掘的偏差后,对6,402个技术分析的方法做出了回测,结果发现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显著击败市场,即便有些方法看上去能够产生一些有吸引力的回报,但也无法一直持续下去。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论文也给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都表示只要时间足够长,这些技术分析方法的表现都不如标普500和道指。反方的观点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强的理论支撑的,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漫步华尔街》的作者Burton提出的随机游走理论random walk theory,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的变化具有完全相同的分布,并且各自相互独立,通俗来说就是下一秒下一分钟或者第二天股价是往上往下还是不变是一个完全随机的事件,根本不具有可预测性,过去的运动是不能用来预测未来的走势的,所以所有通过规律预测股价的方法都是徒劳。另外也有人针对性的从人的心理的角度来反驳技术分析的有效性,他们认为市场上人的心理是完全不可预测的,因为一旦整个市场的参与者足够大,而每一个人心里想的又不一样的时候,以预测心理为基础的技术分析就变得毫无价值了,即便能够找到规律,过去也不能代表未来,市场的心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看到这可能有些看官已经看蒙了正反两方各执一词,而且都有理有据,那到底技术分析是行还是不行呢?

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的研究会发现,虽然结论南辕北辙,但是其实都是有一条共有的规律的,这条规律很关键,他将成为技术分析是否可行的关键,这条规律就是技术分析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票是否容易被错误定价。

当一只股票越难被错误定价,也就是在越有效的市场中,技术分析的效果就会越差,这里说的市场有效,指的是一切有价值的信息都能够及时准确充分的反映在股价中,你反过来想,当市场越无效,股票越容易被错误定价时,技术分析就会越管用。当论文使用数据所处的市场越成熟,技术分析回测出来的结果就会越差,反之所处的市场越不成熟,技术分析回测出来的结果就会越好,针对这一点还有人做过统计,park和 Irwin在查阅了92篇关于技术分析的论文后,发现有58篇论文对技术分析表示正面,有24篇表示负面,剩下的10篇比较mix,而他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论文对于技术分析,表示负面,比如如果把技术分析应用在道指上,他从1934年开始一直都会产生盈利,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效果就开始变差了,另外利用同样的技术指标在相同的时间段下,相对不成熟的金融市场比如泰国、墨西哥等,技术分析的表现也会比一些成熟市场好不少。

其实对于这一结论,咱们在之前的正反双方争论中,就能够看出一些端倪。比如代表正方的Andrew等三位作者的论文就表示,技术分析的效果在纳斯达克的股票中更为明显,要知道这可是20年前发表的论文,当时的纳斯达克充斥着各种体量小,波动大的股票,因而也更容易出现错误定价的情况,而代表反方的论文中大部分则都用了标普500或者道指这些相对更成熟的投资标的,他们论述出来的结果则显示技术分析的效果都表现一般。影响一只股票是否被错误定价的因素除了市场的有效性以外,市场情绪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比如当市场大跌时股价就很容易被市场情绪所左右出现错误定价的情况,David等四位作者在201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专门研究了市场情绪和技术分析的关系,该论文对大量的对冲基金的表现进行了回测,发现在市场情绪比较差,也就是在熊市的时候,这些运用了技术分析的基金经理的表现,会远高于不用技术分析的基金经理,而当市场恢复正常后,这些运用了技术分析的基金经理的表现就不再显示出太多的优势了,甚至表现还会更糟。同样的结论也被Han等三位作者在2011年的论文中提到,他们表示,在熊市中由于公司基本面和经济数据已经不太能反映股价的真实走势,此时的股价会更容易被错误定价,这时投资者会更关注技术分析的指标,而当更多的人使用技术分析的指标时,他就会变得更加有效,因此,技术分析在熊市中更有可能会获益。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正反双方的研究会有不同的结果,跟回测时选择的市场时间段等因素有非常大的关系,在不成熟的市场或者市场处于雄熊市时,技术分析的表现就会更好,这都是因为在这些情况下市场更容易被错误定价所导致的,这一结论对于想做技术分析的投资者来说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上述分析成立的话,那么你做标普500的技术分析获利的概率就会相对低一些,但是如果你喜欢交易那些容易被错误定价容易受情绪影响的股票,比如一些小盘股、毛票或者下跌中的股票,那么技术分析的方法会更加有效,说到这,我相信咱们各位于技术分析,应该已经有了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了。

最后,从客观上讲,技术分析本质上是建立在人性之上的,只要人还在交易,那么技术分析就必然会有它存在的价值,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技术分析在很多特定的环境下

都是能够提升收益表现的,但我们也要清醒的意识到,随着市场变得越来越有效,技术分析的盈利空间也会变得越来越窄,现在的市场中大量的程序交易高频交易乃至AI交易正在逐渐替代人的位置,以后这个趋势一定会延续下去,人类心理所导致的错误定价的情况会越来越少,技术分析的发挥空间也会受限,如果我们把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放在台面上比较,会发现技术分析确实上手非常容易,但是想要真正用好它却非常的难,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不断的练习,承受亏损,风险控制,还需要时刻与人性做对抗,反思自己保持纪律性,学会指标只不过是个开始,后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才是关键,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后,技术分析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而基本面分析则刚好相反,他上手很难,没有些专业背景,从头开始学金融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上手后,基本面分析的使用难度就明显降低了,交易过程中最难的一步在选股上,一旦看准了买入后,基本就不再需要做过多的操作了,平时做做宏观分析,财报一个季度看一次甚至一年看一次都没有问题,虽然也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打磨,但相对难度和挑战性都没有技术分析的高,两种方法没有熟优熟劣,也可以做到相辅相成。

太平洋证券
您可以添加微信进行咨询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