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财:投资者如何做到低风险高收益?

2023-02-15 15:11:32
756次浏览
取消
回答详情
搞钱啊
2023-02-15 15:12:53

在我们投资的过程中我相信你一定听过这么一句话,高风险高回报,我们也自然而然的会以为,如果想要追求高回报,我们就不得不承担高的风险,而如果我们想要安逸的投资,就必须要牺牲回报率,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你有没有见过敢冒险但又不赚钱的人,或是看似保守但实际收益率非常惊人的人,我猜你肯定见过,因为这样的人不在少数。针对上面这个问题,业内有一篇全面且极具影响力的研究,由Frazini和Pederson在2014年发表的论文《betting against beta》,在论文中作者用美股过去100年上百万条个股的月度回报率数据,经过整理后揭示了很多我们难以想象的反常识现象。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自行查询,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这里主要说一下这篇论文的结果论。

研究发现,这10份股票的月均收益率和风险并非严格的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收益最高的并非是风险最高的股票分组,甚至都不算高风险类的分组。另外从风险收益比上来看,风险越小的股票组合反而是风险收益比最高的,并且从低风险组合到高风险组合这个趋势全都适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考虑其他因素,单从风险和收益考量,与其挺而走险去投资高风险的股票,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重仓低风险的股票来实现一个收益更高但风险却更低的投资组合,你不要以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仅出现在美股,论文的作者还找了其他19个MSCI的发达国家股市把过去30年的数据做了一个统计,结果比美股的数据更为极端,几乎所有国家的股票都是风险越高,收益越低。所以说,我们上面分析的这个反常识的现象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在股市中普遍存在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似乎在股市中承担风险就是一件毫无回报的傻事,上文中的研究中并未给出明确答案,这一现象也被称为是股市的一大未解之谜,目前有一种猜测,那就是出现这种风险和收益不配比的情况,可能跟高风险的股票不能有效定价有关。ARK基金的木头姐,曾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认为华尔街对于破坏性创新的公司缺乏有效的定价体系,不过她当时的目的是想说她买的公司都被低估了。这恰恰说明,很多高风险的小型企业很容易被高估,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合理的估值方式来估值这些公司,市场又不能有效的来量化他们的风险,这就导致,很多类似的企业的估值都非常盲目,也很容易被高估,当然这也仅仅是一个猜测,真相不一定如此。

不过即便我们无法确定这种现象的成因,但从现象本身出发,也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我们说考量风险和收益的比较,是投资高手和菜鸟的区别。但是怎么考量是非常有讲究,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人们总是喜欢在面对高风险时习惯性的安慰自己,我这么做是为了更高的回报,而当面对超高的回报潜力时,他们却习惯性的忽略风险,这个不是在做风险和收益的比较,这单纯就是在为投资时的无知来寻找理由。现在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唯一的这个理由似乎都也并不成立了,风险和收益并没有相互补偿的关系,所以说我们做投资决策时,需要先将风险和收益来分开考量再进行比较,收益咱们肯定都考虑烂了,我们多数投资者最缺乏的,其实是对于风险的认知,当我们客观的把风险考量进投资之后,你就会发现很多投资决策就变得没有那么难做了。

当我们去看巴菲特的投资时,经常会觉得他的投资很无聊,换句话说就是风险太低,但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他却能始终保持年化20%的超高收益率呢,巴菲特说这源于他的两条投资原则,第一条是永远不要亏钱,第二条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其实巴菲特的意思不是说真的不能亏钱,而是说在追求收益的同时,时刻不能忘记考量风险,而巴菲特的风险把控就是不让自己亏钱,他的长期收益也能够在这样的逻辑下保持足够的乐观,但如果你只追求高风险的投资,也许确实能压中个苹果或特斯拉的小时候,但历史规律告诉我们,更多的高风险股票反而收益率不高,长此以往你的投资组合可能就会像《betting against beta》研究中的P10组合那样,收益不高还波动巨大。

当然了收益和风险的比较只是投资中的其中一种思维,不是说高风险的股票就不好,低风险的股票就一定收益高,投资者自行斟酌,希望对大家的投资有所帮助。

太平洋证券
您可以添加微信进行咨询
微信号: